Page 189 - 张家口政协
P. 189
晋商常氏家族与张家口
族中确实不富裕。
张家口,俗称东口,口外是茫茫的蒙古大草原,口内是广
阔富饶的中原,从而使介于二者之间的张家口成为北方重镇、
商品集散地和蒙俄交易场所。常威一开始就瞄准了张家口,就
像演员找准了最善于展现自己才艺的舞台,为演出一场有声有
色的连台本戏,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凭着坚韧的毅力,淳厚的品质,吃苦的精神,到康熙五十
年(1711 年),常威已由“行商”发展成为开办小铺面的“坐
商”,但买卖不大,铺面在张家口连个正式名称也没有,就叫做
“常布铺”。数年后他的三个儿子万玘、万旺、万达皆随父到张
家口。除常万旺立志耕作,在张家口郊外购地务农外,常万玘、
常万达均成了父亲经商的得力助手。父子三人同心协力,经过
十余年的奋斗,使常家在张家口的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常威在张家口经营布业,从身背数匹沿街叫卖起步,到定
点设摊,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有了自己的铺面,起名“常
布铺”。他所销售的布匹都是从山西老家长途贩运而来,在口外
被称为“榆次大布”。此布质地紧密、厚实,幅面也加宽至二尺
以上。常布铺是专营店,自然品种齐全,摆在货架上可谓是琳
琅满目。
据常家传说,有一天,—个俄国顾客走进了铺子,只见他一
头金发、高鼻子、蓝眼睛,西装革履,英气十足。在张家口市面
上经常能见到俄国人,本来不足为奇,但这位似乎比别人更高
—些,而且体格健壮,蓄着一丛上翘的小胡子。经翻译介绍,
这位是来自顿河流域的哥萨克人,名叫彼得列夫。这个主儿进店
之后,常威即热情招待,点烟倒茶,拿出各种样品供对方看,但
彼得列夫全然不理,只是对货架上的布默默地扫视了一番。忽然
- 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