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9 - 张家口政协
P. 369

解放后灿烂的张家口文化




                                   解放后张家口的散文,以其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综合性,
                                语言的朴实精炼和文艺家们在写人、写事、写景、写物中的艺
                                术构思而著称。以杨朔、吴伯箫、何干之、萧军为代表的文学
                                家经历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冶炼,带着深厚的生活根基,
                                不断洋溢着与革命潮流紧密联系而对现实变化的敏锐感应,故
                                而稳健地站立在张家口文坛。这是解放后张家口文学最闪光的
                                一点。从而使张家口的文学包括散文自解放时开始就与“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精神,与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的革命文学传统保
                                持着承上启下的发展关系。杨朔深入龙烟铁矿而创作的文学集
                                《红石山》,吴伯箫到万全创作的《孔家庄纪事》,何干之在张
                                家口撰写的《刘邦和项羽》,箫军在张家口编改、发表的《弹今
                                吹古录》,箫三的《西行漫记》,严辰、逯斐的《塞上村落见闻》,
                                倪尼的《十万发子弹》,魏巍的《战士与祖国》,秦兆阳的《俺
                                们的毛主席有办法》,袁木的《张家口提灯游行速写—庆祝南京、
                                太原解放》,张鲁的《新内蒙一角》,张惠生的《中苏蒙友谊的
                                结晶》,冯健男的《国庆节抒怀》,蒋伯骥的《鲁迅,我们的榜
                                样》,李绍峰的《张家口的长城》,韦君宜的《怀来新志》,范凡
                                的《龙腾虎啸》,马喜贵的《漫谈蝙蝠》,还有梅洁的散文集《爱
                                的履历》。这些文艺家以自己的笔调、风格、情感和特色,将解
                                放后的张家口人民的战斗、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一些事件的横
                                断面予以解剖和描绘,使人“在良知照耀下看清世界”(见《罗
                                丹艺术论·序》)。因此,解放后张家口的一些散文佳作在河北
                                省、全国曾发生强烈影响,有的荣获文学大奖。
                                    运用散文的艺术笔调,来描写人物的事迹、面貌,及其涉
                                及的历史事件这就是散文系列一个分支传记文学。著名作家萧
                                三在张家口解放后编辑出版的《毛泽东的少年时代》、《毛泽东

                                                          - 343 -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