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7 - 张家口政协
P. 377
茅盾关心青年作者的三封复函
可惜这些珍贵的实物在 1957 年 11 月底在政治运动中被抄,至
今踪影杳无。
1957 年 7 月,我为留底,将茅公寄来的三封复函内容,一
字不漏地抄录在父亲孙仲良一本不用的旧日记本上。后来一直
寻找不到。我只有天天搜索枯肠,深怀着对茅公没齿难忘的感
激和深情苦苦回忆。几年来,除在各地报刊发表茅公当年的感
人轶事外,又为中国茅盾研究会撰写回忆文章。
如今我如获至宝:父亲旧日记本找到,茅公给我的复函详
细内容得以保全,以填补了“茅盾全集”的一项空白,为茅盾
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考证。
茅公给我的三封复函,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他老人家对年
轻一代的拳拳之忱和执着的爱,充分袒露出老一辈革命家虚怀若
谷的自谦精神、博深超凡的惊人涵养和浩瀚如大海的宽阔胸襟。
我还万分疚愧地记得,茅公当时在繁忙的公务和外出社会
活动的百忙之中,实在无暇复函,然而茅公却挤出了“喝咖啡”
乃至睡眠时间,心甘情愿为一名素昧平生的中学生复信、改习
作、书赠条幅,与之共勉。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如果没有对
年轻一代文学爱好者的热忱和挚爱,没有一心为整个文化事业
的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1956 年 9 月 7 日,茅公写给我的第一封楷书复函,是我一
生最难忘的教科书!那封复函最奇特:信首“孙永华同学”五个
字写得很大,竟比信末落款“沈雁冰”三个字大出六倍!信文全
是密密麻麻、玲珑娟秀如梅花篆书的蝇头小楷,字皆居中式信笺
红竖道之间,每竖道间整齐的两排小字,比编辑注释的字还小。
茅公一共给我来过4封复信,其中 1956 年 6 月 2 日给我
来的最早的一封复函,因茅公之子韦韬先生家中留有手抄底
- 3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