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1 - 张家口政协
P. 381

茅盾关心青年作者的三封复函




                                    1956 年 12 月 11 日茅公致孙永华小楷复函全文如下:
                                    孙永华同学:
                                    大札、大作均悉,沉甸甸的一包,令人大吃一惊:刚上高中
                                的学生,下笔著文宛如飞瀑落涧,短短四年便连篇累牍,让人目
                                不暇接。对你执著的写作精神,让人钦佩。但使人担心的是你的
                                急于求成,不愿在“改”字上下功夫的执拗;这样固执的结果
                                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因为文学创作是一项很艰苦、严谨的工
                                作,很注意作品的质量优劣,因为广大读者期盼的是能打动他
                                们心灵的佳作精品。中国有句俗话:“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
                                三筐”。列宁也说过:“宁可少些,但要好些”。这里事先声明:
                                我快无揶揄之意,只是诚心诚意希望你今后著文不要光想一蹴
                                而就,不作修改,贸然交卷。写文章,上报刊,是让全市、全
                                省、全国人民看的,不同于给志愿军写慰问信,不用心琢磨、
                                推敲,不尽力删改怎么行?古今中外,成功的佳作,都是深思
                                熟虑后改写出来的。何为成功之佳作?仅仅掌握了写作技巧是
                                远远不够的。文学艺术来自丰富多彩的生活,何止是语言艺术?
                                好的文学作品,不仅是反映现实生活的聚光镜、包蕴人生绚丽
                                色彩的万花筒,而且是治愈人类精神创伤的灵丹妙药!
                                    就拿刘绍棠来讲,估计他也是你这个年龄开始刊登小说,
                                十六岁出集子,堪称中国小说界的神童、才子,解放后的中国农
                                村新生活被他描绘得风光旖旎,栩栩如生!笔下的人物,写一个
                                活一个,活脱脱就在眼前!年纪轻轻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这种
                                神奇功力从哪里来?除本身天赋外,还不是有孙犁这样的良师
                                悉心指导,一遍又一遍帮他改稿,本人不辞辛劳,一遍又一遍戮
                                力去改,作品才渐臻完美的!最近抽读贵作“藕”,总感到小说里
                                语言恬淡无味,显得冗赘,故事几乎是平铺直叙,很少跌宕起伏
                                                          - 355 -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