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6 - 张家口政协
P. 166
时 代 变 迁
衣挨冻,也不再为换不了季而发愁,穿戴也一天比一天讲究起来。
但是,长时间以来,由于存在着城乡差别,穿戴始终有别于城市,
并且远远地落后于城市服饰潮流之后。这样,就使农村的青年男
女的穿衣空留羡慕之心,虽然刻意模仿但是仍然留下了东施效颦
的痕迹。直到改革开放的 90 年代初,农村男女的服饰才有了较
大的变化,一跃追上了城市的潮流。
在 50 年代,顾家营村村民中条件较好,且又上学的女孩有
穿列宁装的,成年妇女则有穿旗袍的。年轻男子有戴买来的布制
帽子,少数人冬天戴上了狐皮帽子。还有的在布制棉帽上自己缝
制了兔皮或者猫皮。成年人置上了新白茬绵羊或山羊皮袄。上点
年纪的农民买上了新毡帽。
60 年代,少数有条件的青年人开始穿上了绒衣、绒裤、毛
衣、毛裤。大部分村民都穿上了针织品背心,买来的棉鞋单帽、
棉帽或者皮帽子,棉帽中以便宜、美观的栽绒帽为多。在地里干
活的农民基本上都有了皮袄。少数人为了美观,给白茬皮袄吊了
布面。
70 年代,青年人穿秋衣秋裤,冬季服装有了罩衣,衬衣。
大部分青年人穿上了翻毛皮鞋。
80 年代后期,穿毛衣、毛裤、棉大衣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80 年代末,有条件的村民穿上了尼子服装。
90 年代,穿套装的人基本上普及,每个人冬装、夏装都有
几套。不少人穿上了皮大头鞋、黑皮鞋。
(2)布料 解放前,村民做衣服的布料以手工织的粗布
为主,有粗黑兰布、粗成兰布、粗正兰布、粗白布等。
50 年代,基本上以机织的棉平纹布为主(村人称洋布)。
60 年代,以斜纹棉市布、棉细布为主,开始时兴灯芯绒布、
- 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