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8 - 张家口政协
P. 168
时 代 变 迁
村南的渠道在 70 年代改到了村外。
(2)迁村动议 1975 年,顾家营村大队曾有迁村的准备和行
动。起因是:当年,顾家营村不慎灌进了渠水,村中的房基地较低
的几户农民的住房遭到水浸,成为危房,急待翻修。大队有关领导
根据村民的建议,进行了研究,觉得迁村有三个必要:一是顾村街
巷不正,难以改造;二是旧村地势低下,易遭水淹;三是迁村可腾
出上百亩的好水地。大队有关领导对村东的门楼子地块进行了勘
察,这里离旧村约一华里,属于旱坡地,地势高平,无水淹之忧。
且土质发沙,不像旧村全是黄粘土,雨后泥泞难行。根据勘察的情
况,这里很适合建村。于是,大队在这里打了供人畜饮水的机井,
单等规划宅基地,经上级批准后即可动工兴建。正当村民们期待着
迁村的时候,大队个别领导以迷信的眼光提出了异议,迁村的行动
由此搁浅。此后几年内,村民们纷纷在原址上将老土屋翻新,新建
房户则在村中插缝申请了宅基地。新房增多,迁村的可能性也越来
越小,直到现在,顾村仍在原址上打磨磨。
(3)房屋建筑 解放前,顾家营村仅有少量老式砖瓦房,其
余都是土房。砖瓦房属砖木结构,建筑时先立架子,用柱、柁架起
椽、檩。墙壁是内砌土坯,外用青砖干磨细对,用白灰粘接,灰缝
宽窄一致,上下平直。房顶用板瓦、筒瓦相扣白灰粘接。有的在屋
脊做走兽,檐头做猫头。
土房的墙壁用黄泥粘接土坏垒成,外用穰泥抹墙。顶部用檩、
椽子、柁(70 年代以来建成的土房没有柁)做架,然后铺栈子(用
树枝或荆条编织后或散放),上压泥叫做压栈。稍干后,再上二遍
泥。干透后还要上三遍泥取平,以防雨水聚集。内墙用细黍壳泥抹
平,按上门窗,即可入住。
- 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