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6 - 张家口政协
P. 176

时  代  变  迁




                                就算完工。各户院中的水井在解放后相继填埋,仅官井和各队队
                                房保留着水井。70 年代初期,官井旁建了一座水房,先把水抽到
                                水房里,人们打水到水房外面,用扁担钩钩住水房顶部伸出的杆
                                头往下拽,下面伸出的水管就流出水,既省劲又安全。由于担水
                                的人都集中在傍晚下班以后的时间,出现了排行等水的现象。70
                                年代末,在村中两株大柳树的旁边打了一口饮水机井。机井可以
                                自动上水,水房里的水总是保持一定的水平,打水的村民仍然在
                                井房外面的水管上打水。80 年代初,由村里出钱村民出工,将机
                                井抽上来的水用水管引入农户院中,院中种植都用上了自来水。
                                   九、取暖
                                    北方的冬季寒冷而又漫长,但在解放前,顾家营村村民室内
                                取暖主要依靠火炕。烧柴则以作物秸秆、叶子、茬子为主。由于
                                烧柴缺,村民用不少时间到田野里捡柴,烧柴成了令村民发愁的
                                事情之一。那时,村民生煤炉的仅是少数,一个几十口的大家庭,
                                仅有老人的屋里生一盘炉子。土煤炉由自己或请人用土坯盘砌,
                                下面放炉条,炉膛内用沙土泥拌头发套光滑,成为下大上小的葫
                                芦形。炉口上放一个买的铁制炉口。燃料是用煤面掺进一定比例
                                的黄土拌均,加水和成煤泥,填入燃烧的炉中,再用捅条扎一小
                                眼儿,使其慢慢燃烧。解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
                                都生一盘土煤炉。集体化以后,作物秸秆按炕分给社员,烧柴不
                                太紧张了。六十年代以后,人们普遍把小炉口换成了有三个圈的
                                大炉盘,用煤比以前多,产热量也比以前大。80 年代以后,由于
                                玉米种植面积增大,玉米杆不象以前种高梁时秫杆可以卖给造纸
                                厂,除了烧没有其它的用处。所以,烧柴有了富余,不少农户的玉
                                米杆在地里就烧掉了。随着煤炭供应限量的取消,村民普遍买上了
                                铁炉子,生上了炭块,使室内的温度有了提高。90 年代以来,个

                                                          - 152 -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