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9 - 张家口政协
P. 329

红星永远照耀在野狐领上




                                民代表大会通过,特在野狐岭的狼窝沟西山修建了纪念塔、墓地
                                和纪念碑,并于当年 10 月竣工,当地党政领导人、苏联专家及
                                数千名群众参加了隆重的落成典礼。1958 年 10 月聂荣臻、贺龙
                                元帅曾前来晋谒。1959 年 1 月,蒙古国部长会议副主席丹莫洛
                                姆扎木茨率团敬献了花圈。1982 年,我随父亲回国定居,恰好
                                被安置在张北县。待生活和工作稳妥后,我来到野狐岭,瞻仰了
                                这块标志着国际主义精神的纪念塔。塔高 28.8 米,塔的中部大
                                方柱上镶刻着谢觉哉同志题写的“苏蒙联军烈士纪念塔”九个金
                                色大字。塔的底部为纪念亭,下面镶刻着烈士名单,南北两侧镶
                                刻着聂荣臻、乌兰夫、谢觉哉、张苏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塔
                                的顶端有三颗等高互联的红五星,象征着中、苏、蒙三国人民凝
                                聚的战斗友谊,体现着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蒙联军烈士纪念塔也经历了风风雨雨的
                                洗礼,尤其是见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折射出了
                                我国对外政策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1982 年我归国定居时,恰
                                逢改革开放的初期,广阔的农村正在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这一
                                空前的巨大变化,虽然极大地焕发出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但禁锢
                                了人们多年的“左”的思想还在束缚着大家的头脑,在“文革”
                                十年动乱中给人们遗留下的阴霾还没有完全散去,特别是受六十
                                年代中苏两国关系恶化的影响,意识形态中反修、防修的思想仍
                                在束缚、影响着我国对外工作的方针、政策。在这种大的环境下,
                                我国那时的对外宣传很少提到这座曾经闻名于世的纪念塔,更不
                                会主动安排外宾前来瞻仰。在当地,每年只是象征性地在“清
                                明”节组织一次祭奠活动,之后,新华社的通稿中也只提到“河
                                北省张北县人民政府向苏蒙联军烈士纪念塔献了花圈”的简明
                                报道。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似乎有一种苏蒙烈士被淡忘冷落

                                                          - 305 -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