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张家口政协
P. 40
时 代 变 迁
文化
1945 年 8 月,张家口第一次解放,延安的一些文艺团体如
抗敌剧社、战士剧社、前进剧社等陆续入张,著名演员汪洋、田
华、刘流、胡少安等演出《白毛女》、《兄妹开荒》等轰动山城。
全国文艺界名流丁玲、肖山、艾青、邓拓、沙可夫等云集张家口,
深入工厂、农村、学校,创作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并
创办一些著名的刊物,如《北方文艺》、《时代青年》、《长城》、《长
城丛书》等。1946 年,我军战略转移,国民党政府推行一切为“戡
乱”服务的政策,文化受到极大的摧残。1948 年 12 月张家口重
获解放,我市文化建设才得以继续发展。特别是 1962 年,中央下
发“文艺八条”,市京剧团改编排演现代戏《八一风暴》,进京演
出,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人和艺术家的充分肯定。1966 年
“文化大革命”,我市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建国十七年经营的文化事
业遭到严重破坏。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的文化
艺术事业发展才得以进一步的发展。1984 年,杜忠担任第一编剧
创作了大型历史剧《龙城二娇》在河北省举办的首届戏剧节上获
剧目一等奖和国家文化部、民委联颁的少数民族题材“团结奖”。
2008 年,现代戏《老倌车》荣获全国第 22 届田汉戏剧奖一等奖
和河北省剧本评选二等奖。群众文化硕果累累。在全国首届农民
文艺调演中,我市选送的二人台小戏《还钱》获得“银穗奖”。特
别是我市的蔚县剪纸成功入选奥运博览会,宣化区“喜相逢”乐
队参加了北京 2008 城市奥运广场文化活动演出。目前,全市活跃
着 600 多支群众文化队伍,常年坚持活动的文艺骨干达 15000 余
人。群众文化品牌建设实现新突破。蔚县和康保县分别被命名为
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目前,我市有艺术表演团体
10 个,从业人员 461 人,全年演出场次 1906 场,公共图书馆事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