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7 - 张家口政协
P. 437

我 家的婚 礼




                                    作为具有悠久文明史的国家,中国有一套体系繁复的婚姻习
                                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为古代中国人的婚恋观;
                                聘礼嫁妆、定情结发、凤冠霞帔、启轿拜堂、洞房花烛……是老
                                祖宗的结婚形式。
                                    在我爷爷的日记里,我偶尔能看到他们那个时代婚礼的影子。
                                那时,我爷爷家还是地主,家境富庶,在他 14 岁时,大他 3 岁,
                                家在邻村的奶奶作为童养媳嫁给了他。那时候,童养媳的地位很
                                低,就好像家里买了个丫头,什么事情都要经手,苦活累活脏活
                                都重重的压在我奶奶身上。因为我爷爷那时是长子,在私塾里学
                                习又不错,知书达礼,我奶奶为有这样的男人而感到欣慰的满足,
                                所以什么活都不在乎,记得我爷爷在后来的随笔里写道:“东北的
                                习俗是,刚嫁过来的媳妇要给家里所有人做鞋垫,她就白天缝夜
                                里纫,家里连上带下十多口人,整整熬了四天四夜,才把东西做
                                好了。”奶奶没经过祖宗们订下的婚礼规矩,爷爷家下了聘礼,几
                                天后坐着轿子到了夫家,跨过火盆,给祖宗们上上香,然后夫妻
                                行大礼,第二天就开始在新的环境里过不自由的生活了。这种生
                                活,直到我爷爷念完书,到隆化中学工作时才算是结束。
                                    在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我的叔叔大爷(伯伯)们都因为家
                                庭出身不好,不仅学没法子上,就连自己的婚姻问题也无法得到
                                顺利解决。我大爷索性就留到了怀来大黄庄乡,成了一名民办教
                                师,后来又成了家。我零零碎碎地收集到他和我大妈那时结婚的
                                一些细节,算是把这个年代婚礼的形式做个补充吧。五六十年代,
                                贫下中农是整个社会的根基,六十年代嫁贫农,是那个时代的婚
                                姻主题。能和贫下中农有联系,不仅在物质上能有所缓和,重
                                要的是能使当时由于爷爷而出身不好的大爷在政治上能够有依
                                靠。我想,这大概也是他决心扎根农村,一辈子都没回城市的

                                                          - 413 -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