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8 - 张家口政协
P. 78

时  代  变  迁




                                    托洛依茨基是第一个来到白塔的苏联专家。根据他提供的
                                图纸,牧场的房舍、马厩等土建工程完全“苏式”,也就是照搬
                                苏联模式去建设我们的牧场。
                                    刚刚解放,由于察哈尔省的技术力量不足,要搞这样高标准
                                的建筑确实有困难,所以请来了上海的工程技术人员,所用壮工
                                全由本地解决。众所周知,张北县地域广阔,人口稀少,不知有
                                多少逃荒的穷苦人到此谋生。解放了,有的人定居,有的人仍然
                                四处奔波养家糊口。当察哈尔省立种畜改良场成立的消息在草原
                                上一经传开,吸引了不少无职业人们,现今退休职工梁水同志就
                                是其中的一位。梁水本是北京怀柔人,只因 1937 年七七事变,
                                日寇的“三光”政策逼使当时年仅 10 岁的梁水随着全家颠沛流
                                离,最后逃荒到张北县,风餐露宿,讨吃要饭 7 年,盼来了解放,
                                是共产党救了梁水一家。1950 年春,梁水怀着报答共产党恩情
                                的一颗火热的心来到了白塔,参加了牧场建设。到这里打工搞土
                                建的何止梁水一人,施工高峰期曾达到二三百人,这部分人在土
                                建工程竣工后,大部分留下来当了牧场工人。
                                    牧场的土建工程主要是马厩。所谓马厩,就是以马住的房
                                舍,似同马圈。这里的马厩非同一般,其建筑形象高大、宽敞、
                                明亮、采光好;建筑造价每幢 8 亿元(旧币,合新币 8 万元);
                                建筑规格每幢长 108 米,宽 11 米,中高 5 米,砖木结构,一砖
                                到顶,屋顶盖瓦,远处眺望马厩天窗上的玻璃熠熠闪亮,为绿
                                色的大草原增添了无数个闪光点。
                                    每幢马厩内设 40 个马间,每厩养马 40 匹。厩内进深 9 米,
                                各马间均建标准马槽,为种马舍施之设备。刚建场时,由于资金
                                困难,前期搞了 4 幢马厩,养育种马 160 匹左右,主要是公马。
                                后来随着牧场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情况的好转,又扩大了规模,增添
                                                           - 54 -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