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3 - 张家口政协
P. 103

“皮都”史话



                                                        刘润德

                                    “皮都”是人们对张家口的赞誉。
                                    远在唐代,张家口就是当时北方的毛皮集散地,甘肃,宁夏、
                                蒙古(外蒙、内蒙)、坝上等地的皮货都集中到张家口,然后再
                                运往内地。那时,张家口仅有几十家皮货商,兼营着毛皮加工的
                                小作坊。
                                    到了明代,这里已是全国有名的皮毛集散地了。仅经营毛皮
                                的商号就有几千家。大境门外的西沟街,是繁华的皮毛贸易市场,
                                街道两旁林立的商号,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皮货商。他们有的骑着
                                骆驼,穿草地,过荒漠,跋涉于张家口经卡克图到大囫囵(今蒙
                                古的乌兰巴托市)之间:有的翻山越岭,往返于甘肃、宁夏、新
                                疆、西藏。商队把内地的丝绸、茶叶、玉器及生活用品带出去,
                                把蒙古及我国北方数省的珍贵皮毛集中到张家口,加工后再运往
                                内地销售。张家口的毛皮加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基本上形成
                                了毛皮行业。毛皮加工分裘皮业(细皮)、粗皮业(羊皮)、白货
                                业(口羔)。据记载,仅裘皮业就有作坊一百五十多家。由于毛
                                鞣制精细,皮板洁白,毛皮舒展,丰满柔软,弹性好,在国内外
                                市场上享有盛名,素有“口羔”、“口皮”之称。
                                    清朝,随着外国侵略者对中国疯狂的经济掠夺,设在天津各
                                毛皮洋行的魔爪伸向张家口,张家口出现了由外商投资、中国人
                                代办的“洋”字商号。大批皮毛原料纷纷运往天津口岸外销。大
                                境门外的皮毛贸易市场开始冷落萧条,毛皮加工工业也多受到了
                                打击,在多种势力的压迫和排挤下,苟延残喘。


                                                                                     -98-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