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3 - 张家口政协
P. 123
《丰收之后》中的赵五婶、《朝阳沟》中的拴保、《夺印》中的
何文进……这一个接一个感情真挚、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使
人久久准忘。
一、 童年的生活
这位誉满塞外的著名晋剧演员王桂兰,原名宗桂兰。1928
年 9 月 25 日,她生在山西省汾阳县唐兴庄一户贫苦人家。父亲
宗丕庆,是一位勤劳朴实的农民,也是乡间一位“灯影”(即皮
影)、木偶戏艺人。宗丕庆艺名三娃子,因当地灯影、木偶戏班
伴唱是以晋剧唱腔为主,因此他娴熟中路梆子的腔调梆眼,会
戏颇多。受父影响,桂兰自幼即喜唱山西梆子,爱看家乡的灯
影、木偶戏。她说:“父亲农闲时常去灯影戏班‘闹票’。那种
用牛皮扣刻的戏曲人物,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只有八寸多高,
二寸多宽。上窗的人(操纵者)手一拉线,影人也就活动起来
了,神态十分有趣。”迫于生计,她十一岁便随父加入了灯影、
木偶戏班。天资敏慧的小兰子(桂兰乳名),很快就学会父亲口
授的《打金枝》、《桑园会》、《赐环》、《八郎捎书》、《渭水河》、
《斩黄袍》等须生戏。1940 年,父女俩为求衣食温饱,便走南
闯北,飘流在汾阳、文水一带。父亲从此“下海”成为专职艺
人,上影窗操纵表演;桂兰有着天赋的好嗓子,常常在一旁伴
唱。可父女俩挣来的“小份子”(旧社会艺人一种不固定的工资),
也难以养家。
1941 年 7 月,桂兰的父亲身染疾病,这位身怀技艺,受尽
人间风雨冰霜的民间艺人,在贫病交加中,惨死在山西榆次上营
村,死后仅一张破席便草草安葬。晋剧名伶毛毛旦眼见桂兰母女
们已无有生路。时逢张家口通德戏园白玉堂去山西邀请毛毛旦来
张献艺,这位名艺人便推荐桂兰来张家口演出,于是她便有了崭
露头角的机会,桂兰和母亲(冯正梅)带着弟弟宗德林、妹妹宗
-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