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6 - 张家口政协
P. 136
由于杨秀山是位流动艺人,有时来张说书租不上茶馆,就
在北市场刘兰波的茶馆门前撂地摊,收入甚丰。他最后一次来
张说书,大约在 1930 年前后,当时已是六十多岁的老者了,但
听众依然很多。他在张时还带过几个徒弟,其中一个,就是后
来名噪张垣的评书艺人柴天放的父亲柴福源。
柴福源:
河北易县人,1926 年逃荒举家来张。刚来时靠打零工及妻
子给冯玉祥部队士兵拆洗被褥为生。后从师杨秀山,学西河大
鼓。柴福源小时念过私塾,古汉文的底子比较厚,加上天赋聪
慧,师父略加点拨,便凭一把弦子,一柄折扇,一方醒木,在
张垣曲坛占据了一角天地,献艺二十余年。
柴福源喜欢说武侠书,擅长说的书目有:《西游记》、《八仙
得道》、《济公传》等等。他唱西河大鼓,并不拘泥于本门本派,
而是博众家之采,把西河大鼓的唱腔与京剧、昆曲,甚至僧道
诵经的腔韵,都巧妙地揉和在一起,独成一家。经他加工后的
西河大鼓唱腔,唱起来韵味醇厚,听起来音色幽雅不俗。由于
他喜欢古诗文,因此他的上场诗说出来也是与众不同。他把诗
情画意,融于对偶句与叠句之中,使其溢于弦音之外,有些听
众就是专为欣赏他的上场诗而来。
柴福源天性风趣、幽默,很爱说笑话,一出口便妙语成珠,
令人捧腹。在当时的听众中,一时传为美谈。
在他的影响下,也由于生活所迫,他的两个儿子柴瑞峰和
柴天放先后从艺曲坛,成了张垣小有名气的说书艺人。女儿柴
瑞云,十二岁学弹弦,给他伴奏。后又渐渐学会了说书,是天
津虹桥曲艺团演员,现已退休。
说起柴瑞云学弹弦,还有一段缘故:
当时一般西河大鼓艺人的弦师大都是自己的儿子、女儿、
- 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