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7 - 张家口政协
P. 137
子侄或是妻子、师兄弟,这样的关系,对于收入问题的处理要
简单一些,分多分少都好商量,相互间有忍让和帮助。与外人
搭伙,另找弦师就不同了,不仅要弦、唱配合默契,而且在分
红上也是君子协议在先,一清二楚,弦师好,抽成多,一般有
四、六分和三、七分两种。弦师一般,则最多抽三成,少则二
成。这种分成办法并不管每场书具体收入多或少。
柴福源开始说书,不大懂这其中的讲究,与人搭伙时讲面
子,不愿先定协议。这就被一些江湖小人钻了空子,倒使说书
人分得少了。这样柴福源虽拼力说一天,也分不了多少钱,不
足以养家。十二岁的瑞云知道后,便主动提出自己学弹弦为父
亲伴奏,柴福源欣然同意。柴瑞云天资灵慧,一把弦子抱在怀
中,叮叮咚咚,只用了三天功夫,便上场演出,效果还不错。
从此,她便也走上了曲艺之路。
后来,北市场一个叫刘仲明的人有六间房出租,月租金八
元。柴福源知道后,托了中人租下了这六间房。并花了些钱修
整一番,置买了些桌、椅、板凳、茶壶茶碗,砌了炉灶,一块
“福源茶馆”木匾高挑。从此,柴家父子们便在自家的茶馆里
一边做茶水生意,一边说书,直到北市场衰落。
解放初,柴福源因年龄已大,便不再说书了,安度晚年。
1963 年因病逝世,时年七十三岁。
柴瑞峰:
柴福源的大儿子。小时随父逃荒来张,当过小工,学过徒,
做过小买卖。十八岁拜师学西河大鼓,是清门传人张福臣的弟
子。
柴瑞峰个头不高,但很清秀,很精神。他没有念过书,识
字不多,还是来张后在冯玉祥的贫民办“子弟学校”里学的。他
说书全凭师傅口传心授,用脑子死记硬背。几年功夫,居然也将
- 132 -